沪剧是发源于上海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最初形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早期其被称为申曲,直至1941年更名为沪剧。作为一种主要表现现代生活的戏曲形式,沪剧的音乐旋律柔美动听,情感真挚永崋证券,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展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沪剧的发展历程中,留存了许多经典的曲目,其中《芦荡火种》尤为著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此剧被重新编排成了京剧样板戏,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沙家浜》。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她的名字叫顾月珍。
顾月珍于1921年11月15日出生在上海,然而她的童年并不幸福,自出生起便遭到母亲抛弃,万幸的是,一位好心的顾姓人士将她收养,并为她取名金妹。尽管生活的重负令顾月珍饱受磨难,她从未选择向命运低头,而是顺应现实,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与价值。
展开剩余67%自幼对戏曲表演表现出浓厚兴趣的顾月珍,在十四岁那年拜访了申曲艺人顾泉笙,成为其弟子,自此开始学习申曲,并取艺名顾月珍。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展现了极大的勤奋和毅力,仅用一年的时间便掌握了登台表演的能力。顾月珍常常将自己与剧中悲情角色的命运相联系,传递真挚的情感,这使得她赢得了观众们的好评,逐渐在上海的戏剧圈中崭露头角。
1938年,顾月珍加入了文滨剧团,并在话剧《姊妹花》中成功展现了一个独特人物形象,从而声名鹊起。此后,她先后参与了施家剧团、杨敬文剧团和上海沪剧社,主演了《甜姑娘》、《三朵花》、《双花恨》等经典剧目,每场演出均座无虚席,场面火爆。
到上世纪40年代初,顾月珍和其他小生如小筱月珍、丁是娥、汪秀英一同被誉为沪剧界的“四小名旦”,风光无限。然而,就在她演艺生涯的巅峰时,她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却接连遭遇危机。长期的高强度演出使她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隐患,被迫暂时告别舞台。同时,在家庭方面,她丈夫解洪元与同为“四小名旦”的丁是娥之间产生了第三者关系。在这样的困境中,顾月珍在1950年作出了与解洪元离婚的艰难决定。
新中国成立后,顾月珍重返舞台,开始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尤其是更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现代戏,她先后参与了《王贵与李香香》、《好媳妇王秀鸾》、《田菊花》、《翠岗红旗》等作品。1953年,顾月珍因在《赵一曼》的出色表现获得了优秀演员一等奖,并在1956年被评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顾月珍还重新改编了一系列反映现代生活的沪剧,如《破镜重圆》和《永不褪色的红旗》等。十年动乱开始后,文艺界遭受了重创,尽管顾月珍为沪剧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还是被迫遭受批斗,造反派不断指责她是反动分子,要求她承认背叛。面对无理的迫害,顾月珍拒绝说出违心的话语,这使得她招致了更大的打击。
1970年1月12日,饱受折磨和屈辱的顾月珍在绝望中选择了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享年仅49岁。1978年9月23日,中共上海长宁区委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并宣布为顾月珍平反,恢复了她的名誉,给她的艺术生涯与人生留存了公正的评价。
发布于: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