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暴风雨交加的夜晚,周广仁坐在她家中的钢琴旁,指尖轻柔地触碰着黑白键。窗外雷电交加,仿佛映射着她那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四十岁时,她不幸失去了丈夫,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片寂静的生活。她曾以为,这种失落是人生中最深的痛,然而十四年后,命运再次给了她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一次事故中,她的右手被严重压伤009配资,那双曾在钢琴键上自由舞动的手指,突然变得不再灵活。这一切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她还能够继续走她的音乐之路吗?
回溯到1949年,21岁的周广仁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怀揣着12年的钢琴学习经历,加入了中夜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担任教师。那时,周广仁本可以选择出国深造,但与院长的一次深谈彻底改变了她的决定。院长满怀期待的语气中透露出深切的期许:“国家现在需要你!”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她为祖国服务的大门。
展开剩余80%周广仁的教学生涯在音乐学院的华东分院拉开了序幕。她的课堂灯火通明,钢琴声在空旷的教室内回荡。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她不仅传授学生基础的钢琴技巧,更重要的是,她教会他们如何去感受音乐背后的艺术和文化。每次上课时,周广仁总会耐心指导学生的坐姿和手型,轻轻地调整每一个学生的手指,确保每一个音符都能精准无误地奏响。
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为她的课堂不仅严谨,还充满温暖和鼓励。在周广仁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能感受到她对音乐的无尽热爱和激情。除了常规的技术训练,周广仁还会组织音乐欣赏会,带领学生们聆听从巴赫到肖邦的经典作品,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音乐的历史与理论。此外,她还会讲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帮助学生们建立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1951年,周广仁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钢琴比赛。柏林的比赛氛围充满国际化气息,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在这座庄严古典的音乐厅内,周广仁展示了她的音乐才华。她的演奏涵盖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品,其中巴赫的《G小调法国组曲》以精准的琶音和流畅的旋律令评委印象深刻,而肖邦的《E小调夜曲》则展现了她深沉而细腻的情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比赛期间,周广仁在排练室内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虽然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她依然专注于自己的演奏,与其他选手互相交流心得。她的友善和职业精神让她很快赢得了参赛者的尊敬和友谊。最终,周广仁获得了三等奖009配资,这一时刻成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然而,命运的打击并未停歇。1968年,年仅40岁的周广仁遭遇了另一个重大打击——她的丈夫陈子信因病去世,留下了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独自面对困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周广仁一边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边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尽管许多文化和艺术活动遭到限制,她依旧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她时常在家中钢琴前,弹奏那些能够带来内心宁静的曲目,以此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即使生活再艰难,音乐始终是她与世界隔绝、独自疗愈心灵的方式。
1982年,54岁的周广仁在搬运一架古老的钢琴时,不幸发生意外。沉重的钢琴砸伤了她的右手,导致她的无名指和中指粉碎性骨折。虽然手术顺利,但医生告知她恢复的过程将异常艰难,甚至她的演奏生涯可能会受到永远的影响。然而,周广仁没有放弃。在长达一年的康复期中,她坚持每天练习,尽管每一次的练习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最终,她决定重返舞台,选择了几首技术要求较低、表现力却丰富的曲目。她用音乐讲述了自己从伤痛中恢复、坚持和不屈的故事,她的演奏让所有人感动不已,掌声雷动。
在晚年,周广仁依然坚守在音乐教育的岗位上。她创办了“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和“青岛乐友钢琴学校”,为更多的孩子们传授音乐的魅力。她设立了各种级别的课程,无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还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在这些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在“青岛乐友钢琴学校”,周广仁始终坚持为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甚至免除学费。她不仅是老师,更像是这些孩子们的母亲,给了他们无私的关爱与支持。
直到她的生命的最后一刻,周广仁依旧不忘她对音乐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承诺。2022年3月7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留下了无数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怀念她的精神与奉献。
参考资料:[1]徐敦广, 孟卓. 《广为名师 仁为世范——周广仁钢琴教育述评》. 当代音乐, 2017(5): 5-7.
发布于: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